The Guardian  參訪心得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政大 AMBA 98級 曾雅琦


   衛報(The Guardian)、泰晤士報(The Time)、每日電訊報(The Daily Telegraph)為英國三大重要的全國性綜合日報。

打破報社灰暗氣氛、增加與民眾的互動

  走進衛報,不如一般報社灰沉忙碌的工作氣氛,衛報的裝潢擺設明亮而活潑,二樓接待大廳放滿了設計感十足的鮮艷椅子,報社牆面也掛著各式攝影照片、政治漫畫手繪稿等報社著作權物,讓拜訪者情不自禁地被吸引,枯燥的等待變得歡樂有趣。

  我們被安排在報社的小房間裡聽取簡報,如果你以為這裡就像會議廳一樣擺個大長桌,讓與會人士依序入座那就大錯特錯了;房間裡,擺了約莫六張小方桌,每個桌子可以容納6~8個人,桌上各架設了4MAC電腦,看起來似乎像是報社辦公的地方,但每張桌椅卻硬是小了一號或是矮一截,這不禁令人懷疑,這樣辦公不會累嗎?

  謎題揭曉,原來這個房間是提供給小朋友免費體驗的場所。

  為了培養小朋友對媒體業的興趣、增加與民眾間的互動,衛報常常接受各式參訪邀約及體驗要求,還找來了蘋果贊助MAC電腦給參與者使用,牆上佈告欄貼著小朋友自己設計、排版的頭版列印稿,在這樣的活動中,我看到了衛報與蘋果的成功行銷。

改變報紙規格與內容、迎戰險峻的環境挑戰

  網路崛起重重打擊了出版業經營,報社也不例外,2005年,184歲的衛報宣佈改頭換面,一改「大報」樣式,報紙的尺寸變小了,但又不至於像小報那麼小(例如台灣的捷運報),衛報替自己量身製作了一個更容易翻閱的新規格,此外,衛報不再固守「黑色、沉穩」的報社形象,改用「全彩」豐富報紙畫面。

  在新聞內容方面則是更深入、更貼近民眾生活,「每日一專題」的概念即是將一周的報導內容依專題區分,不論是商業財經、社會、運動、藝文生活等相關新聞,都會在該專題日有更深入的報導,藉此培養不同類別的讀者,報紙也因此越來越雜誌化。

  反觀台灣,報紙媒體也有縮小變彩色的趨勢,但內容上,最引人詬病的就是缺乏深度與事實的考核,衛報在這一波的改革中依舊堅守新聞專業的態度與立場,而台灣呢?除了譁眾取寵外,我們還剩什麼值得驕傲的變革?這是很需要被討論的。

多元化的網站經營,將餅做大

  此次參訪中,衛報花了很長時間在介紹衛報的網站,本來我以為報社的官方網站僅只有宣傳的功能,深入了解後,赫然發現衛報的網站根本就是個龐大的資料庫,任何衛報登出過的消息,網站上通通可以查的到。

  首先,網站上提供當日新聞免費瀏覽,且是24小時更新的,早上的新聞可以在傍晚就看到更新內容;此外,加入網站會員就可以編輯個人新聞喜好,RSS機制可以將你正在追蹤的新聞在第一時間發送更新給你,即時掌握新聞最新動態,不過,這些功能台灣也已經做到,「聯合線上」提供了同樣便捷的服務。

  如同所有線上新聞網一樣,當日新聞都是免費的,但如果要進階搜尋過去的相關新聞,那就需要付錢了,這種搜尋機制較無法廣為人用的原因在於文字格式的限定,讀者就算找到了需要的新聞,也還是得重新謄寫,相當費工,而衛報完全打破這個限制。

  衛報的網頁新聞支援所有文件格式,WordPDF等都不是問題,你可以在找到新聞時直接使用該新聞文字進行編輯,節省許多時間;此外,網頁的新聞排版就跟報紙發行時一模一樣,而非「條列新聞」的方式呈現,這樣的好處可以讓讀者知道該新聞在刊登時,其重要性為合。

  最了不起的是衛報與蘋果的異業結盟,現在,你甚至可以在I Phone上下載衛報的新聞,但相對的,你也會收到一堆廣告連結,衛報利用與新科技的結合,再次找到利潤的來源(販售廣告的新方式)

  不像大多數報業被網路打的落花流水,衛報走出另一條路,它擅用網路快速傳播的能力來強化報社地位。從前,只有英國人閱讀衛報,現在,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藉由網路,以任何形式來閱讀衛報(例如手機),衛報的世界地位更加鞏固。

  衛報能,台灣能不能?我想,我們得先從台灣與國際接軌、新聞專業性討論起。

Guardian1.JPG Guardian2.JPG Guardian3.JPG Guardian4.jpg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imuk2009 的頭像
    timuk2009

    政大科管所英國文創之旅

    timuk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